社会问题在常识类课程中的研究意义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15-10-15
从课程性质来看,《莞邑文化概论》是一门公共选修课;从课程的本质来看,我认为它是一门常识类课程。所谓常识(英语的表述为General knowledge或Common sense),既可以理解为日常所见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常人应具的意识。即是说常识类课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是培育素养的。
许多人都忽略了常识类课程的价值和作用。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托马斯·潘恩的《常识》(Common Sense)正好比是撬动美国独立战争的支点。而我们要做的事,也正是要把《莞邑文化概论》这门常识课,当作撬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改革的支点。
面对常识类课程,由于其基础性和知识性较强,刚开始任课的老师时常存在两种困境:一是无从下手,不知从何谈起;二是知识泛化,通篇只是知识的堆砌。前者固然是由于对课题本身不了解所导致的,而后者则是因为对课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浮于表面。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长期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认为即便是面对常识类课程,也理应具备现实关怀,而不应被课程的内容所限制。
我曾经提到在《莞邑文化概论》的课程准备过程中,也应当具有问题意识,尤其是要注意学术和趣味两者。在此,我再谈谈社会性问题在这门课当中的价值。
“莞邑历史沿革”和“莞邑园林建筑”两个主题的内容,单从标题上来看,都是知识性非常强的课题,备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把课程内容变成了知识的罗列和资料的堆砌,再随意点缀几张看似相关的图片,大概也算是完成了任务。然而,我认为这样的课程内容应该是难以让学生信服的,更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所以,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术性和趣味性外,如何让一些社会性问题介入,也是应当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准备“莞邑历史沿革”一课时,梳理东莞的制置与县境的变化过程中,可以非常容易地总结出一点,即是东莞的行政建制越来越大,但是县境却越来越小。如果仅是把现象和问题概括至此,我认为是不够的,如果能联系今年年初东莞长安、虎门两镇“镇改市”的新闻来谈,此课内容的社会性将得到极大地扩充。一方面,“镇改市”的新闻对许多学生来说并不了解,这本就属于常识,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在;另一方面,“镇改市”这一新政策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代表性,以当代的行政改革来管窥历史的行政变迁,无疑是最佳的案例。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通过从人口、经济、政治三方面简要分析,从而总结了东莞历史沿革发展的逻辑。同时,在所分析的内容上,我个人有较大的留白,为的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是可以作为学生期末小组合作探究的努力方向。
“莞邑园林建筑”一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最初的思路也是梳理资料,但发现极容易将这一课变成了纯粹的园林建筑知识介绍。所以我不求面面俱到,仅简要介绍园林知识作为铺垫,主要抓住三个问题来做:一是学术问题,主要是厘清东莞四大园以及与博厦张氏的关系脉络,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推出给学生;二是趣味问题,主要是按功能划分可园的建筑区域,带领学生虚拟游园;三是社会问题,主要是对比东莞四大园的不同命运,引发学生对文物保护的思考。在当前,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人谈,所以学生耳濡目染也知道保护文化的重要性,至于应当如何去看待,却未必有想法。东莞四大古园的命运迥异,可园是仅存的一个,这种鲜明的对比提供了极好的反思视角,值得抓住去讨论。因此,在最后我引入了另一个东莞名人郑师许的“公共博物馆”的理念作为结束,强调文化的保护应当注重转化为对大众有用的社会资源,当然这也仅是一家之谈,备为一说。
无论如何,课堂理应有教师个人的思考和观点,而不能仅是成为知识的堆砌,有意识地将课题联系社会现实问题,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课程的内容,也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的实效性,而不是仅仅成为一门空而无用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