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店的二三事
关于书店的二三事

关于书店的二三事

关于书店的二三事

作者:TSANG

原作时间:2010-06-07


因为租期已到,学而优暨大店就要关门了,对于学而优,我说不上有太深的感情,虽然里边有不少好书,但是因为自己不曾办优惠卡,所以三年来只是在那里买过不到十本书,加之暨大店内狭小闷热,也是很少去那里看书的。不过对于书店,我有自己的感情和记忆。

书香

大概是因为爷爷喜欢带着我去书店的缘故,我自小就喜欢去书店,所以对书店里特有的那种书墨味有着别样的记忆。

书或许在哪里都能买到,但是书香却不是随处可闻。书摊那种开放式的小处,书香尽散,是闻不到的。书城那种量贩式的书市,书香难蓄,也是闻不到的。唯独那种藏于街头巷角的不大不小的书店,一进去三面墙上都是满满的书,而且要新书夹杂着旧书,才能闻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书墨味。

品书香犹如品酒,这种新陈交杂的浓郁书香是不同于发新课本时的那种书香的,新课本往往都是匆匆印刷出来的制品,粗制滥造自不必说,所以那种书墨味是浓烈刺鼻的,闻久了令人生厌。而新书与旧书交杂,居然很自然地中和了新印品的刺鼻,加之书店所售之书通常都是精印的,那种交杂的气息好比是五谷所制的佳酿,分外诱人。因此我也一直有一个习惯,每碰到自己喜欢的书,总会不经意地翻着书页凑近鼻子细闻,然后尝试着去记住这本书所独有的气息。

评价一个读书人往往会说这个人有书香气,这个是十分形象的,一个肯于读书的人在书香中熏陶,自然会有那种气质。我对于书香的品味却是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由于常常读“断头书”,所以也常常被爷爷批评。因为断了头的书就会没了气,要续这个气就要读下去,把书香气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然而自己多年以来浮躁成性,都未能改正这个坏毛病,俗气已然改过了书气,想来真的是很惭愧。

旧书

我对于旧书是情有独钟的,因为我记忆中所读的第一批书便是旧书。小时候,妈妈经常会把从学校中所没收回来的书“中饱私囊”带回来给我看,什么简笔画入门、连环画、人物故事这些,都是一些泛黄残破的书页,那时候没什么乐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看。
童年时,家乡的小书店里的书是经常会滞销的,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有钱买书,即便有钱也宁可买零嘴。但是大家愿意看,老板也不干涉,所以那个小书店里的新书都被翻成了旧书。后来到了深圳读书,住的地方附近没有什么书店,唯独一个书报亭卖很多书,经营得也好似一个小书店一般,爷爷也常带我去那里。因为那里周围都有很多工厂,所以很多任务人下班后也会来这里租或者买小说看,所以这里的书也都是旧旧的,但是无事可做的时候,还是会来这里翻翻旧书,找到一两本喜欢的便买回去。

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去淘旧书是从初中开始的,因为从初三我开始独住以来,便经常逃课跑出去玩,偶尔还会坐公交车去蛇口找以前去过的旧书店,然后在那一下午地找自己喜欢的书。那时候零用钱不多,所以买书都是精挑细选的,往往会在两本间难以抉择,但是正是在这样“淘”当中才体会得到乐趣,也会特别细心地去读那本书。现在零用钱宽裕了,看到有点兴趣的就买下来,买回去又变“断头书”,那种淘旧书的乐趣是找不回来了。

大学来到广州的第一天,在机缘之下我就在石牌东“巧遇”了“书农”,这是一家不算太大的旧书店,但是却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多旧书,也是第一次有宽裕的零用钱买旧书。于是在那之后我也就经常去那里,也介绍别人去那里,买了许多不错的旧书。后来由于城市改造,那里就被拆了,也不知“书农”搬到了何处,十分可惜。

中大那边的文津阁也曾去过,确实不少好书,但是路途较远,是很少去的。也曾在宝华路上偶遇一家别致的旧书店,虽说是书店,但是经营着不少古玩字画,老板也是个看起来很庸雅的人,相中一本书后付钱,因没有零钱他也丝毫不在意,让我把那书就拿走了,很是有趣,只是书较少。除此之外,朋友也介绍过一些旧书店,但是人越发懒惰,也不曾再去寻觅。

迷局

细算来自己确实很久没有正儿八经地去书店了,除了因为自己懒惰之外,也因为现在所时兴的网购潮流。买新书有当当、卓越,买旧书有“孔夫子”,而且还大打价格战,足不出户就能比在书店低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书,自然得到大家的热衷。在校园里,当当、卓越两家送书的每天就不知要来多少趟。我自然也是未能免俗。

除了这种网购的潮流,网络上的电子书也是越来越流行,许多经典著作在网上都能下载到电子版本的,而专门作为电子书载体的阅读器最近也开始走俏。我自己也曾动心,因为那种性价比确实超越了传统的书籍。一个专门为杂志撰稿的朋友今天就说起,现在的纸质报刊越来越难做了,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当文字都不再变成铅字的时候,书店自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像学而优这样在石牌地区做不下去不只一家,听老师说以前文津阁、两脚书柜都曾在这里“战败”过,倒是那家专门卖考试书籍的书店,我看它一直是屹立不倒的。在深圳我就曾亲眼见证了一家书店的“堕落”,从我小学开始就经常去的一家书店,原本占据着三个店面,一直也都有许多顾客,后来在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量贩式书城,这家书店拼不过去,缩减到两个店面,书也自然少了,再后来不久,居然缩减到一个店面加楼上一层,旁边都变成了发廊和水果店这些,里边的书更是越来越“快餐化”,所以我也就几乎不再光顾那了。

书店不同于书城和书摊,书城是量大货足的书市,书摊是方便快捷的网点,但是现在书店就是处在这样的迷局当中,既干不赢书城,又干不倒书摊,同时还要面对着来自网上书店和电子传媒的冲击。多方“绞杀”之下便意味着不能盈利,一个不能盈利的书店又如何生存呢?

当然,我相信有这么一批读书人,他们对书店情有独钟,他们能忍受书店人满为患时那种比肩接踵的燥热,也会坚持在书店门可罗雀时依然无任支持,而且他们往往和书店的老板相识,每次光顾都会像老朋友一样打招呼,也或许有些人他们就仅仅是喜欢在书店读书的感觉,哪怕并不常买书,因此那种感觉就是只有在书店才能体会到的。这大概就是对于书店的一种情怀吧。

要走出这种迷局,除了有着书店情怀的读书人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一个能坚持度过难关又能不为利诱所动而坚持做书店的老板。当然,我们更需要的或许是一个不再浮躁,而是真正对书有感情的社会环境吧。